返回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视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日常”,并越来越成为各国互动的重要参考。本书基于人类学民族志方法,探讨了法国人对中国的文化想象。作为一项经验研究,它有助于理解法国人是如何以文化的方式来建构对中国的理解及其形象认知的,也有益于进一步探讨法国社会所孕育的有关“他者”建构的文化机制,及其折射出来的法国社会内在的文化逻辑。

做田野民族志研究,传统上是在一个小村庄里。到里昂这样的西方都市社会从事这样的研究,必然面对着一些新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应该说是来自田野民族志研究对象或者说研究参与者。在当代西方社会,人们之间的联系照理说是涂尔干所说的“有机团结”,但这种连结性不仅不像滕尼斯所认定的“共同体”成员彼此间那么紧密,而且人们共同生活在一个更大的地域,彼此不一定相互了解,甚至有可能是全然陌生的他者。因此,要有将整个民族志文本连接起来的契合点,这就要求对于人们之间交往和联系的“社会密度”有一种新的认识。在他的研究中,张金岭基于对法国人日常生活的观察,把研究对象聚焦于里昂当地以中国文化为纽带而“团结”起来的社会群体,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社会地位各不相同,却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网络中频繁互动。对这一社会群体的关注与跟踪,成为张金岭民族志调查的重要内容。

法国人文化想象中的“他者”建构 来自  (Page 1 - 2)

——《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