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视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日常”,并越来越成为各国互动的重要参考。本书基于人类学民族志方法,探讨了法国人对中国的文化想象。作为一项经验研究,它有助于理解法国人是如何以文化的方式来建构对中国的理解及其形象认知的,也有益于进一步探讨法国社会所孕育的有关“他者”建构的文化机制,及其折射出来的法国社会内在的文化逻辑。

2003年9月,我以交换生的身份到法国里昂第三大学(Université Jean Moulin Lyon 3)攻读学位。到达里昂当天,在从机场到市中心的路上,不但第一次见到了法国式的田园风光,也看到了历史悠久的城市街区,新鲜感让我颇感兴奋。让我感到最为新奇的,则是一路上到处张贴的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即将在当地上映的海报。那一年秋天,作为中外人文交流的创举,“中国文化年”在法国各地开启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展示中国文化的活动。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的里昂,自古就在中法人文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然也就成为“中国文化年”活动的重镇。《英雄》这部电影也成为在里昂举办的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受法国观众喜爱。

在里昂安顿好、进入正常的学习轨道之后,我有更多的机会开始接触里昂当地的社会与文化,从而也更多地了解到当地长期存在的中国文化氛围。里昂悠久的丝绸文化与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渊源,20世纪初落户里昂的中法大学,以及日益壮大的华人社区,均在不同层面上推动了中国文化元素在当地社会的积淀。对于今日里昂人而言,遍布城内及周边地区的中国餐馆、超市、商店等,早已成为一部分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即便是在非专门售卖中国商品的商店里,琳琅满目的中国商品也无时无刻不向人们呈现着中国及其文化的在场。另外,越来越多的人因旅游、学习、工作等原因,有机会跟中国有更深入的接触,也带给当地社会更多有关中国的表述与印象。更为重要的是,当地还活跃着众多以中国文化为纽带而成立的社团组织,聚集了一大批喜爱中国文化的人,他们与中国文化的各种亲密接触成为文化中国在当地形象建构的重要凭借。

法国人文化想象中的“他者”建构 来自  (Page 1 - 2)

——《绪论》

作者所见所感。